網誌存檔

View My Stats

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

高分港童 叻得只剩下分數?

【經濟日報專訊】有國際機構發表報告指,本港學生閱讀能力冠絕全球,但閱讀興趣及課堂投入幾乎包尾。論學術成績比賽,本港學童向來「叻仔叻女」,但若成長學習中只求分數,即使贏在起跑綫上,長大後能否在漫長人生競賽中有力競爭呢?
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調查全球45個地區,結果發現本港小四學生的閱讀能力高踞第一,但在閱讀興趣、動機、信心及課程投入程度等,卻接近榜尾。報告亦指,本港父母對閱讀的興趣也是全球包尾,只有14%父母明確表示喜愛閱讀。
論讀書成績,本港學童的能力毋庸置疑,09年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(PISA),本港15歲學生的數學及科學能力,在全球65個地區中均排名第三,閱讀能力排第四;在IB課程的成績也十分驕人,去年的滿分狀元比率較全球平均比率高出兩倍;即使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賽,每年也奪金摘銀而回。
自理能力差 2成不懂綁鞋帶
不過,分數背後,大家有否反思,孩子成長的「成績表」中,並不只是追求學術上的分數。近年「港童」在自理能力方面「成績零蛋」的情況,令人擔心。
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去年訪問1,600名9至11歲小童家長,18%受訪家長指孩子不曉得綁鞋帶、24%指孩子不懂得剪指甲。
孩子只注重學習,生活細節上一竅不通,未必是孩子不願做家務,今年有機構的調查便指,84%家長寧願子女溫書或參加課外活動,也不要孩子學習煮飯,74%更禁止孩子入廚房。
「惟有讀書高」的心態,在中國人心中根深柢固,近日網上流傳一組漫畫,比較中美孩子幼時的活動,這組漫畫中描述,2、3歲的美國孩子在學習執垃圾的時候,中國人孩子已在背詩,3、4歲美國孩子在淋花、餵狗,中國孩子則已在學彈琴、跳芭蕾舞(見表),會讓幼兒班子女學西班牙文、「A for astronaut」的香港父母,對此也會否有共鳴?
近日fb上廣傳一篇關於「不上playground」的文章,這是一名英國回流的港人家長Yennie的分享,她表示,街上有人會問她,其兩歲女兒上學了沒有,她表示會待女兒三歲才上學,但對方卻說「這不行,她要上學,學多點」,但Yennie指,女兒不用上playgroup,因為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及價值觀比2歲便懂唸乘數表更重要。
她要求孩子自行更衣、刷牙、穿襪穿鞋,兩歲孩子吃完飯已懂得收拾碗筷,3個孩子會互相幫忙(校服拉鏈在後面,會互相幫手拉上),作為母親,她將子女的學習融入孩子的生活當中,故不相信沒有上playgroup的孩子會比其他人遜色。
孩子的學術能力固然重要,但若過分追求分數,而忽略了培養孩子其他形式的學習,例如自理能力、人際關係、尋求知識的好奇等,結果可能只是製造了一批又一批溫室長大的「草莓族」,沒有充分裝備離開溫室,長大後一遇到壓力便會碎掉。
化身「草莓族」 遇壓力即碎
草莓族問題在台灣早已響起警號,早前一項比較4歲以後的美國和台灣兒童的能力評估,結果發現在獨立進食、扣鈕、綁鞋帶、過馬路等方面,台灣兒童均落後於美國同齡兒童,只有移動能力方面佔優。
在漫長人生中,草莓族可能贏了起步,但長大後始終要離開溫室,投身社會,若如草莓般一捏就碎,之後在職場上可否繼續保持「好成績」,在人生漫漫長路上有否競爭力,為自己未來打拼?
「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」,催谷孩子努力學習無可厚非,但現今社會,無論見工、升職抑或創建自己人生,學歷已不代表一切,更着重的是獨立思考及抗逆力。除了分數,我們的下一代還剩下甚麼,值得本港父母反思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